7月30日上午由南昌经开区妇女联合会主办、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承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在蛟桥街道黄家湖社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吸引了社区众多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积极参与,共同学习有效沟通之道。
聚焦痛点:从“沟通障碍”到”情感联结”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我们说话?”“说教、催促甚至打骂,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讲座开场,张洁老师以一连串家长熟悉的困惑切入,迅速引发共鸣。她指出,良好的亲子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桥梁,更是构建孩子安全感、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的基石。沟通的本质是情感联结,而非胜负较量。张洁强调,许多家长常陷入单向输出的误区,用权威压制代替倾听,用指责代替共情,反而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针对亲子沟通中的常见“绊脚石”,张洁结合真实案例逐一剖析:打断孩子表达、随意否定感受(如“这有什么好哭的”)、习惯性说教(“我都是为你好”)、比较式评价(“你看别人家孩子”)等行为,都会让孩子关闭心门。她提醒家长:“孩子的每一次表达,都是在寻求被看见;每一次情绪,都是在呼唤被理解。”
实操指南:倾听有技巧,表达有温度
如何打破沟通僵局?张洁现场传授了“倾听四步法”:专注陪伴(放下手机、眼神交流)、不评判接纳(先回应情绪再回应事件,如“我知道你很委屈”)、用复述确认(“你是说今天和同学吵架了,心里很难过对吗?”)、适度引导(避免直接给建议,而是问“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在“家长如何正确表达”环节,她提出“三不原则”和“三明治沟通法”:不说讽刺贬低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不说威胁控制的话(如“再这样就不要你了”)、不说空洞说教的话(如“你应该懂事了”);而是用“事实+感受+期待”的结构表达,例如:“今天你作业写到11点(事实),妈妈有点担心你的睡眠(感受),希望我们明天一起调整下时间安排,好吗?(期待)”。
现场答疑:内驱力培养——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讲座结束后,家长们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其中,“如何挖掘孩子的内驱力”成为高频问题。“孩子写作业总拖延,催一下动一下,怎么办?”“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怎么激发他的主动性?”
针对这些问题,张洁老师结合发展心理学理论解释:“内驱力的核心是自主感和胜任感。家长过度干预、包办代替,或用物质奖励绑架努力,都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她给出四点建议:一是给选择空间(如“先写数学还是语文?你决定”),让孩子体验掌控感;二是拆解目标(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挑战),让孩子感受“跳一跳够得到”的成就感;三是关注进步而非结果(如“今天比昨天快了10分钟”),强化积极反馈;四是允许试错(如“这次没考好,我们一起分析原因”),避免因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
“原来我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现在才明白,先肯定他的努力,他才愿意听后面的建议。”在场家长感慨道。另一位家长则表示:“张老师的方法很具体,回去就试试倾听四步,先和孩子建立信任,再谈学习。”
从好好听到好好说,从会沟通到挖内驱,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当我们用耐心和智慧打开亲子沟通的大门,孩子自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