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扉,家校共育护成长。今年上半年,一场场以“守护心灵·赋能成长”为主题的2025“平安新建心理服务公益课堂”在新建区全面铺开。由新建区委政法委、区综治中心主办,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承办的这一公益项目,以40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讲座及团体辅导为纽带,联动全区30余所中小学,让近万名师生、家长在互动中学习科学教育理念,更以15余万家长线上收看的传播力,将“心育”种子播撒至更多家庭。每场活动现场,主办方都会同步推介全国心理服务热线12356、南昌市家庭教育指导热线86862023,方便家长随时求助,为“平安新建”建设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精准滴灌:从“问题导向”到“需求定制”
“孩子写作业拖延、亲子沟通总‘撞墙’,这些困扰许多家庭的‘日常难题’,其实背后藏着心理成长的密码。”在新建区第一小学的讲座现场,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扈文婷以《科学养育 做不焦虑的父母》为题,用生动的案例、互动提问和情景模拟,为200余名家长解码“内驱力”的培养方法。类似的场景,上半年在新建区的中小学校里频繁上演——从小学低年级的“亲子沟通技巧”到青春期的“情绪管理指南”,从“学习动力激发”到“家庭关系调适”,每一场讲座都紧扣不同学段、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精准回应家长“急难愁盼”。
“我们前期联合区教育局调研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梳理出家长最关注的10类问题,比如‘孩子沉迷手机’‘学习动力不足’‘青春期叛逆’等,再由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的专家团队针对性设计课程。”新建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需求清单—课程定制—落地反馈”的闭环模式,让公益课堂真正实现了“按需配餐”,避免了“一刀切”式宣讲,大幅提升了参与度和实效性。
多方联动:织密“家校社”心育网络
作为活动的承办方,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仅选派了包括詹惠元、扈文婷在内的15名骨干专家、讲师组成“心育讲师团”,更针对学校需求开发了“理论+实操”“讲座+团辅”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在新建区第五中学,除了面向家长的专题讲座,讲师团还带领学生开展“情绪卡片绘画”“压力释放游戏”等团体辅导,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会他们识别情绪、表达需求。
“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现在才明白,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新建区百兴学校五年级学生母亲李女士坦言,参加完《打破沟通障碍,让孩子和你说话》的讲座后,她尝试改变“命令式”沟通方式,用“共情+鼓励”代替指责,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现在他会主动和我分享学校的事,周末还会一起制定学习计划。”
成果显现:从“单场活动”到“长效影响”
截至6月底,2025“平安新建心理服务公益课堂”已覆盖全区30余所中小学,开展讲座及团辅40场,现场参与家长、师生9800余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3万人次。“数据背后,是更多家庭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更多家长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项目负责人表示,公益课堂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在家长心中种下了“终身学习”的种子——不少家长主动将学到的方法分享给身边人,形成了“教育一个家长、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的良性循环。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温暖的接力。2025“平安新建心理服务公益课堂”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新建区家庭送上了一份“心育大礼包”,更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家校协同”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校长所言:“当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为孩子的心灵成长撑起一片晴空,平安新建的底色将更加温暖,未来也将更有力量。”